海外中文教育的难点和重点 夏莹(语文组)
在佳华学校任教数年,深感海外中文教育有其不容忽视的特殊性: 1)非汉语环境 语言是需要每天重复使用的工具,是需要耳濡目染,听说并举的。在海外,却没有这样的环境。 2)有限的学习时间 海外的中文课大部分都安排在主课以外的时间。如一周两个小时的中文课,加上两三个小时的作业时间,离语言训练的要求差距甚远。 3)不明显的学习目的 对学生来讲,日常的学习和交流不需要中文,学不学中文,并不影响他们与人交流,与世界沟通。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不明显。 以上是在海外进行中文教育的几大最不利的因素。 然而, 我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进行着中文教育。我们的目的是要让远离中国文化氛围的,在海外出生或成长的孩子们有机会近距离(老师的传输)或零距离(孩子们亲身体验)接触中国文化,理解甚至欣赏中国文化。在如此不利的语言条件下要达到如此宏大的目的,可谓任重道远。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学习中文的兴趣,成为最主要的因素。而如何激发保持孩子们对中文学习的兴趣正是我们做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 对此,我自己和很多老师一样,都做过艰苦的努力。比如,认真备课,生动讲课,照顾个性,鼓励为主,……但似乎效果都不明显。 总结经验教训, 我以为在海外,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认读的能力的提高上,尽量避免枯燥,繁复的汉字书写训练,即重读轻写。 认读能力的提高是孩子接触中国文化,阅读了解中国文化较轻松,较直接的通道。 重读轻写使海外特殊语言环境的需要,可以保护孩子们对中文的兴趣,汉语学习中最难的书写,最怕的也是书写,默写和听写,把孩子从汉字书写的“苦役”中解救出来。 重读轻写是时代的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手机,电视的出现,汉字书写作为语言交流的功能已经逐渐衰退, Email取代写信,手机短信取代留言条,日常生活中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 综上所述,海外学中文的重点是否也应该有所调整?
也谈海外中文教学中的“重读轻写” 戴浚(语文组)
海外中文教学由于其既非典型的母语教学,又非典型的非母语教学,从而颇具难度,这已是众多从事海外中文教学工作者的共识。怎样教授这种介于母语和第二外语之间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中文的积极性,并借此将中华文化与当地主流文化进行有效衔接,这是海外中文教学工作者许久以来一直在不断探索的课题。 在众多的教学法研发中,有一种观点颇耐人寻味,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重读轻写”的方法,以求激发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诚然,在汉语学习的初期,“重读轻写”首先将学生从繁重的汉字书写中解脱出来,从而不失为一种提高学习中文兴趣的有效手段,然而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在此谨就对“重读轻写”教学法略抒几点不同意见,望能对海外中文教学法理论研究的开展有所助益。 一、汉语不同于拼音文字的西语,以形为本,兼表其义。汉字的学习是从音、形、义三个方面有机地进行的。对于初具听说能力的学生来说,通过加强对汉字字形的书写练习可加速其对字音和字义的理解记忆,从而可较快地扩大其语言运用覆盖面。而生字量的多寡决定了阅读内容的深浅,内容涵盖面决定其能否欣赏文化,文化的熏陶则最终决定其对该语言是否有兴趣。
二、汉字是一种实用的技能,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汉字其本身结构即有一特别的美感,这只有在反复书写的过程中去体会,并慢慢学会欣赏汉字的字形美。由欣赏字形进而反过来又会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这是相辅相成的。若不懂得欣赏汉字美实在是一种损失。
三、汉字最大特点之一是象形,其每个字的构成都有一个演变过程,即词源。学生可以在就其字形的书写过程中,充分地发挥想象力,这个过程有助于加深记忆并对所学的语言产生兴趣。更何况通过字形可解字义,事半功倍。 四、汉字同音字甚多,若只注重对字音的学习,忽略了对字形的强调,则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许多谬误。 五、在实际汉语世界里,文字是以汉字字形的形式出现,无论以何种方法去学习,去教授,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在汉字本身。不写不利于对中文的学习,少写同样不利于对汉语语言的真正掌握。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在语言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海外中文教学工作者更应该在学生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其实,成就不在于一时事功,而在于开出一种风气,影响并收果于后,汉语学习也是如此。
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方法 魏 萍 (语文组)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和了解字义。由于汉字字形复杂,给学生识记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帮助学生记住字形。记忆字形要依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使他们自主学习。 识字教学要注意结合实际,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较好的记忆效果。下面谈几种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看图识字 汉字中有许多象形字,对于初学的儿童来说,借助图画记忆字形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例如,要教学生认识“日”,我们可以顺手画一个太阳,然后提问:这是什么?太阳还可以叫什么?猜猜看现在的“日”为什么这样写?然后在黑板上写下“☉” 。告诉学生,这是古人写的“日”,是照着太阳的样子画下来的,外面的“〇”表示太阳是圆形的,中间的黑点表示太阳黑子(也有一说表示太阳是实心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日”字的写法演变成了现在的样子。这样,学生就会牢牢记住这个字了。 用比较的方法识字 比较的方法识字适用于区分形近字,它可以使学生同时回忆起若干个字形相近而意义和字音却截然不同的字。例如教学“日”后可提问,如果给“日”加一笔,你都能写出那些字?这时孩子们的思维会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会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原来认识的字,如“田、由、甲、目、旧、旦”或自己想象出来的字形不正确的字。这时教师一定要加以区分,讲清字的读音以及字形的意义。 编顺口溜、猜谜语记忆字形 编顺口溜或猜谜语记忆字形是根据汉字的结构,先分析部件或笔画的特点,然后编成顺口溜或谜语以帮助学生记忆字形的一种识字方法。这种方法朗朗上口,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学习和识记汉字的浓厚兴趣。例如帮助学生区分 “清、请、睛、情”时说 有水方说清,有言去邀请; 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意浓。 教认“高”时可借助谜语 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 大口张着嘴,小口里边藏。 用想象的方法识字 儿童的想象力十分丰富,适当地让学生进行联想、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展。例如:教“怕”字,怕是竖心旁,跟心情有关,想象一个人心里很害怕,脸色都吓白了。教“休”字,休是单人旁,跟人有关,想象一个人累了,正靠在树上休息。用想象的方法 识字简单有趣,所以学生十分乐于接受。 识字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实践中还应注意把识字教学与语言训练结合到一起,把识字融入语文学习的整体之中,才能不断巩固学习效果。
儿 童 画 的 “ 真 ” 价 值 植 梅 (美术组)
也 许 因 为 自 己 父 亲 是 从 事 幼 儿 教 育 的 原 因 , 从 小 我 就 习 惯 了 家 里 总 是 挂 满 各 种 各 样 的儿 童 画 作 品 。 由 于 自 己 当 时 年 幼 , 加 之 从 小 心 里 就 一 直 崇 拜 和 仰 慕 象 达 芬 奇 , 毕 加 索 之 类 的 艺 术 大 师 , 自 然 对 身 边 的 那 些 儿 童 画 也 就 不 屑 一 顾 , 更 没 有 去仔 细 观 赏 过 。 来 到 蒙 特 利 儿 之 后 , 自 己 有 幸 成 为 佳 华 学 校 的 一 名 美 术 老 师 ,家 里 又 重 新 开 始 摆 上 了 各 种 儿 童 画 。 也 许 因 为 这 一 次 自 己 身 临 其 境 , 身 为 老 师 的 原 固 , 对 儿童 有 了 更 深 的 接 触 和 了 解 , 不 仅 对 身 边 这 些 儿 童 的 绘 画 作 品 百 看 不 厌 , 而 且 还 从 中 得 到 了 很大 启 发 , 重 新 认 识 到 了 儿 童 画 的 真 正 价 值 。 记 得 王 安 石 写 过 一 篇 << 伤 仲 永 >> 的 文 章 , 说 仲 永 5 岁 时 就 能 写 诗 , 被 称 为 “ 神 童 ” 。 实 际 上 仲 永 的 文 章 一 篇 也 没 流传 下 来 , 如 果 不 是 王 安 石 的 这 篇 文 章 , 我 们 也 许 都 不 知 道 历 史 上 还 又 这 位 仲 永 。 所 以 说 儿 童的 价 值 是 在 于 未 来 , 儿 童 必 须 经 历 学 习 , 培 养 和 锻 炼 , 将 来 才 能 成 为 有 用 之 才 。 我 看 儿 童 画 的 体 会 是 , 儿 童 画 的 真 正 价 值 就 在 其本 体 。 绘 画 的 价 值 在 审 美 , 儿 童 画 本 身 就 有 不 可 取 代 的 , 独 特 的 审 美 价 值 , 它 反 映 了 儿 童 纯真 、 幼 稚 、 执 着 、 和 天 趣 , 这 是 不 可 做 作 而 得 来 的 。 所 有 儿 童 的 画 , 无 论 画 成 什 么 样 子 , 它可 以 画 得 完 全 不 象 , 完 全 不 符 合 逻 辑 , 但 他 们 的 画 绝 不 庸 俗 造 作 , 而 “ 绝 俗 ” 就 正 是 所 有 艺术 家 所 追 求 的 最 高 境 界 。 成 人 画 家 的 画 可 以 画 得 很 象 , 也 可 以 画 得 合 情 合 理 , 但 要 能 摆 脱 俗气 之 人 就 很 少 了 , 这 正 是 因 为 成 年 人 流 失 掉 了 儿 童 时 的 纯 真 、 自 然 的 心 境 。 艺 术 是 “ 心 印 ” , 有 真 心 , 才 会 有 真 的 艺 术 。 明 朝 的 李 贽 力 倡 “ 童 心 说 ” , 他 认 为 “ 童 心 者 , 真 心 也 。 ” “ 童 心 者 , 绝 假 纯 真 , 最 初 一 念 之 本 心 也 。 若 失 却 童 心 , 便 失 却 真 心 ; 失 却 真 心 , 便 失 却 真 人。 人 而 非 真 , 全 不 复 有 初 矣 。 ” 所 以 纯 真 的 儿童 画 出 来 的 画 必 是 纯 真 的 , 纯 真 的 艺 术 才 是 真 正 的 艺 术 。 儿 童 画 的 价 值 也 就 在 此 。 难 怪 毕 加索 在 看 到 孩 子 的 画 以 后 会 发 出 感 慨 说 : “ 我 十 几 岁 的 时 候 就 能 画 得 和 文 艺 复 兴 时 候 的 大 师 们一 样 好 了 , 但 要 学 他 们 ( 孩 子 ) , 我 一 辈 子 都 难 学 到 。 ” 艺 术 家 如 果 能 象 孩 子 一 样 纯 真 朴 实, 其 艺 术 就 能 达 到 自 然 天 成 的 崇 高 境 界 。 学 儿 童 画 当 然 不 是 重 复 儿 童 画 , 而 是 从 中 得 到 启 发, 使 自 己 的 艺 术 更 加 淳 朴 自 然 。 儿 童 画 的 审 美 价 值 是 无 法 取 代 的, 它 本 身 就 是 一 种 绝 好 的 艺 术 品 。 作 为 成 年 人 , 应 该 学 会 如 何 去 欣 赏 和 正 确 地 引 导 。 给 儿 童创 造 一 种 自 由 , 宽 松 的 艺 术 学 习 氛 围 , 更 应 当 克 服 急 功 近 利 的 心 理 。 儿 童 的 可 塑 性 很 强 , 可以 说 每 个 儿 童 都 能 学 好 画 , 关 键 在 于 如 何 去 启 发 和 培 养 。 实 际 上 大 部 份 的 儿 童 “ 画 家 ” , 随着 年 龄 和 知 识 的 增 长 , 反 而 画 得 不 好 了 , 就 是 因 为 天 真 和 童 趣 失 去 了 , 有 的 干 脆 就 不 画 了 ,只 有 极 少 数 的 儿 童 长 大 能 够 成 为 画 家 。 所 以 , 有 的 家 长 认 为 把 儿 童 画 抓 好 , 将 来 就 可 以 成 为大 画 家 , 那 是 错 误 的 。 而 更 错 误 的 一 种 想 法 是 认 为 , 只 有 那 些 具 有 绘 画 天 才 的 , 将 来 想 当 大画 家 的 儿 童 才 应 该 被 送 去 学 画 画 。 其 实 , 美 术 教 育 不 但 可 以 培 养 儿 童 敏 锐 的 观 察 力 , 牢 固 的记 忆 力 , 丰 富 的 想 象 力 , 积 极 的 创 造 力 , 而 且 还 能 提 高 儿 童 的 审 美 , 发 展 全 身 心 的 协 调 能 力。 儿 童 在 完 成 一 件 美 术 作 品 的 过 程 中 , 观 察 、 记 忆 、 想 象 和 理 解 能 力 都 不 是 孤 立 出 现 的 , 它的 完 成 需 要 眼 、 脑 、 手 、 和 身 体 的 协 调 配 合 , 也 需 要 集 中 精 力 , 大 胆 心 细 , 也 需 要 独 立 思 考和 积 极 的 进 取 。 这 一 切 都 远 远 超 过 了 那 件 作 品 本 身 的 重 要 性 。 我 想 , 艺 术 教 育 只 是 一 种 达 到目 标 的 手 段 和 方 法 , 而 不 是 一 个 目 标 ; 艺 术 教 育 的 目 标 是 使 人 变 得 更 有 创 造 力 , 假 如 孩 子 长大 了 , 能 由 他 的 美 感 经 验 中 获 得 创 造 力 , 并 且 将 之 应 用 到 于 生 活 和 职 业 , 那 我 们 艺 术 教 育 的重 要 目 标 就 达 到 了 。
说 句 心 里 话
王汝芬(数学组)
作为一名退休教师,我非常荣幸地来到佳华学校任教,重尝教书育人的甜头。我喜欢这里的教学环境,校委会既是组织者,又是热情周到的服务员;老师之间从不保守,合作愉快;我更喜欢这里的学生,聪颖纯真又活泼调皮,但我也有点儿担心,怕他们用英语法语来跟我捣乱。就这样,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上了讲台。三年过去了,我想我可以谈谈感受了。
一,“爱”字当头,大胆管理 我所任教的初中数学一班,三十余人,来自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这些孩子正处于人生的过渡期,虽有自主的要求,却无自控的能力。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一周聚会一次,难免随便,过分自由,所以管理工作不可忽视。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利用课前课后几分钟时间,阐明道理:业余学校不等于随便,作为中国人走进中文学校,更应自尊、自重、自强。其次,约法三章,订几条制度,书面通报家长,请家长协助。 学习西人老师方法,不吝啬表扬鼓励言辞。每次下课前,总结当天情况,表扬积极进步者。每次改完作业,详细记录完成作业的数量、正确率及作业态度,表扬进步,督促落后。 二,严谨灵活,教学得法 教学工作方面,首先重视备课,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备而来。对教材,通过了解学生,访问同事,适当剪裁,并尽可能利用教材中趣味性高的选学部分。每课坚持复习前课主要内容,及时复习相关内容,使新旧知识紧密联系,减少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加强概念教学,运用分析、对比,正反例题,使学生抓住本质特征,降低难度。坚持当堂口答单练,争取当堂巩固。在必要练习的基础上,灵活处理作业题,分必做题和选做题,鼓励有兴趣者完成选做题。 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告诉他们,学习数学,不仅仅是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数学思维的方式,使自己更聪明,并可以提高自己的意志力,不怕困难,勇于登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
三,家长配合,不可偏废 我们的家长大多数素质高,能做孩子的表率。不少人移民加国的目地,就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但来到异国他乡,一切从头开始,为了生存和发展奔走操劳,有的一家人都背上了书包,或是开了生意,弄得心力交瘁,对孩子的教育反倒顾不过来了。也有少数家庭经济条件好,对孩子经济上充分满足,精神上却关心少了。我认为,作为教师,有责任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中文学校的情况。尤其是学生在学习或课堂纪律方面出现问题时,我总是及时与家长沟通,请家长匀出时间来关注孩子,帮助孩子。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
A PERSONAL REMINISCENCE OF THE JIAHUA EXPERIENCE George Vogen (英文组)
It is with much nostalgia that I recall the day over ten years ago that I was asked to become one of the original English teachers at Jia Hua. The new school was set to open in a few months, and everyone was busy and excited. I was pleased to be asked, but was also somewhat uncertain of my ability to do the job justice. My teaching experience had been mainly in industry, plus a bit in a university setting, but never with children.
However, the members of the Jia Hua planning group, in those days, Rong Meng, Jung Ho, and Wu Lan did their best to re-assure me, and I was soon committed to the task. The recollection gives me pause to turn back the clock to even earlier times and events which I now feel helped to prepare me for the teaching challenge.
As early as 1936, I had been interested in China and its people. My grade one class was invited one day to see a “magic lantern” show put on by a recently returned missionary. The scenes he showed were amazing, and even at that tender age I secretly vowed to go one day to see the wonders for myself.
I finally landed in Shanghai in 1990, for a four month stay in summer, and again in 1993 for a few weeks in winter. I was determined not to be just another sightseeing tourist. I would try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as much as I could about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heir way of life.
After daily morning classes I spent hours on my bicycle visiting temples, tea orchards and rice farms, it toured silk factories, explored old Hangzhou, and routinely pedaled around West Lake stopping to do my homework on the stone tables of a traditional lakeside teahouse. It was an idyllic lifestyle.
On weekends I rode long distance buses, trains, or overnight grand canal boats to various out of the way places, or to well known destinations such as Wuxi, Suzhou, Shanghai, Ningbo etc., always gaining more Chinese lore and experience.
Following my return to Montreal I was offered the opportunity to join Jia Hua. I jumped at the chance. Looking back, I clearly recall the excitement when meeting my first class. We studied each other. I was more nervous than they. I wondered if I could cope effectively with such young children. We got through that first day fairly well, but on the second day things were going a bit slowly, when out of the blue one seven year old raised her hand and said in a very forthright tone “ Laoshi, you should tell us a story, we’re bored.”
I was taken aback. The young student knew it was important to learn about nouns and verbs, and how to spell and write sentences, but in her words, “It’s boring when you give us too much grammar.” Next class I came prepared to again teach the usual textbook English, but I also had prepared a story to tell. It was a huge success and set the pattern for future classes.
In the years to come the formula continued to apply, even with the older classes. The discussions that followed each story gave us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the students’ needs. They desperately needed to integrate their ability to use existing knowledge of English with aspects of Canadian culture and background which they were not receiving in regular schools, nor in family and community settings.
The stories we read in class not only served to improve reading skills, vocabulary and pronunciation, but also dealt with anecdotes and factual events about the lives, experiences, and contributions of ordinary people. Some of the books explored the Chinese role in forging the country during the building of the railways in the 1800’s, the establishment of law and order on the great plains, the hardships of the native Indians coping with the coming of the white men, and the difficulties and prejudices faced by early Chinese’s families living in Canada.
We also learned about the digging in the 1840’s of the LachineCanal using Irish immigrant labour, and the horrific stories and hardships suffered by those same immigrants as they traveled to the Canada’s in the infamous death ships in hope of building a better life for themselves. Other stories included the “Underground to Canada”, about slaves fleeing oppression in the southern states, the bombing of Hiroshima, and the Holocaust during World War II.
I can honestly say that during Jia Hua’s first decade I have never undergone any activity that was not personally rewarding to me when dealing with the students. In fact some of the most enjoyable moments occurred during the early years spent teaching in the summer program. It was held in rental classrooms at Westmount’s ParkSchool in the beautiful setting of WestmountPark.
Classes were often held outdoors. Students sat on the grass and I had to compete with the numerous squirrels, birds, and tiny creatures looking for handouts. It was fun, and when morning class was over everyone could look forward to spending time in the swimming pool or on the basketball courts. We also took advantage of the well stocked library in nearby Victoria Hall, and occasionally piled all the kids on a city bus and road downtown to see a special movie, such as the Lion King etc..
The highlight of the summer program was always the weekend camping trip to Cap st.Jacques where young legs were stretched to the limit toting backpacks to the campsite after an extended bus ride. Many a youngster experienced their first ever outdoor campfire and marshmallow roast, not to mention scary trail walks in the night searching for the glow of mysterious little creature eyes reflecting in the headlamp beams of the excited students.
The JiaHuaSchool experience has always been interesting and active, and I am sure the students enjoy it immensely, but it wasn’t just fun and games. Classes were always conducted in a disciplined manner. Course curricula are well designed, and school routines are adhered to at all times in accordance with clearly defined guidelines. Teaching standards are high, and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be diligent in class and to complete home assignments regularly and on time. Details are never overlooked, and should problems arise, teachers, parents, and students can count on rapid resolution through direct access to school officers. The rule of conduct for the school is always friendly, but professional.
On that note I would like to congratulate the JiaHuaSchool staff and teachers for the hard work and selfless dedication put forth over the years. Their endeavours have made it possible for us to celebrate our tenth successful year with pride and a great sense of achievement. For myself it has been a remarkable honor and privilege to be associated with so many talented individuals, and to have played even a small role in the Jia Hua success story.
汉语教学的共性和个性探讨
黄国兴
1994年初,我开始在佳华学校担任语文教师,至今已有7年的时间。 与在国内35年的教学经历相比,这5年的海外汉语教学有其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中,必须不断探索海外汉语教学的规律,研究其共性和个性,体察海外华人子女的学习心理,才能逐渐熟悉海外汉语教学,使教学效果明显,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回顾在佳华的教学工作,我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1.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汉语教学所研究的共性。在海外汉语文化的沙漠地带,兴趣培养尤其重要。我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与对教师的情感有关。学生喜欢哪位教师,就爱上哪位教师的课,就对哪门功课产生兴趣。 有一位学生在题为“我的一位加拿大老师”的作文中写道:Mrs.Mcalay是我的英文老师。她个子不高,可是她的那种内在气质却能征服我们的心。每当我们看到她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地教育我们,心里总是怀着深深的敬意。学生的话说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他们对教师的情感,来源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工作。我觉得,作为一名海外汉语教师,必须不断完善充实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也是海外华人教育事业的要求。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努力工作,不满足过去在国内教学的老本,一丝不苟地进行教学。我严格要求学生,也严格要求自己。我的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使他们对我产生一种亲切感。“亲其师”,才能“住其道”,这种亲切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条件。 除此以外,我还注意汉语教学的个性,经常琢磨,改进教法,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学汉语产生兴趣,就为我的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提倡多读 俗话说,读书万遍,其义自观。可见“多读”在汉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书声朗朗是我汉语教学执着追求的一个目的。 读书首先要作到正确、流利,进而能作到有感情,能传神。 为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① 利用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范读和领读的作用; ② 评读,评价教师、同学读书的优、缺点; ③ 欣赏演员、播音员的朗读录音; ④ 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多提出读的要求。如:请读出课文中精辟、优美的语句;读出你喜欢的段落和语句等,以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 由于海外汉语教学的独特性,决定了只有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书,才能增强学生对语音、语义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发展学生的语言。由于我比较注意了教学中的这一特点,因此,我教的大部分学生,包括从台湾、香港移民来的学生,都能用较纯正的普通话读书和说话。 3. 重视写作 重视写作是为了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密切结合,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吸收、理解语言的本领增强,而且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我的写作教学开始于教“仿写”。仿写是过渡,在仿写中逐渐增加创作成份,最终形成学生独立的作文能力。 经过不断努力,我教的初中语文班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的优秀习作,有的发表在当地中文报刊上,受到大家的好评,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汉语的信心。 摘自中国华文教学通讯 2001年5月
|
|
爱,是一切的动力
曾巧玲 喜欢孩子,喜欢中文教育,是我进入佳华学校的最初原因。我想把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写下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给孩子们教拼音。我认为,拼音学好了,才能说出标准的普通话。学生们每周呆在中文学校的时间太短,其他时间往往缺少语言环境。针对这个特点,我采取的方法是给孩子们录磁带,给他们创造一个语言环境。录音的内容包括:拼音字母表,每一课的生字词,儿歌和唐诗。然后请家长经常给孩子听。不管他是在玩耍还是在做事情,甚至在外出时的汽车上,你都可以给他听。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让这个发音进入他的脑海,慢慢地就会有一定的效果。上个学期,我的班上有一对表兄弟,我给他们俩都录了磁带。在家里哥哥听的少,弟弟听的多。等到下节课,弟弟就能非常流利地背出那首儿歌,效果之好,出乎我的意料。当然,这个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每个孩子条件不同,特点不同,应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选择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需有两个必备的条件,一是老师的不辞辛苦,给三十几个孩子录音,劳动量比较大;二是家长的积极配合,家长应该一有机会就给孩子听,不停地重复。
上课时孩子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是比较常见的问题。我采取的办法是讲益智故事。孩子们特别喜欢听故事,上课前我就告诉他们,如果上课时好好听讲,老师就讲一个故事。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故事告诉他们一些道理。
孩子顽皮,不听话也是比较常见的问题。我采取的方法是引导、教育、鼓励相结合。先问清楚他为什么不爱学习。有的孩子说,我不想学,是我爸爸让我来的。我就问他,在中国有没有亲人,想不想给爷爷奶奶写信,并且告诉他,学好了中文,才能给爷爷奶奶写信。给孩子一个学习的目的,让他自发地去努力,比家长强迫的效果要好。另外,孩子坚持的时间很短,特别需要鼓励,一旦发现孩子有进步,要赶紧用各种方法去鼓励,让他坚持下去。
再顽皮的孩子也只是个孩子,找到问题所在,对症下药,用爱去包容他,感化他,教育他,就一定能教好他。在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里,你会发现他们身上的许多优点和可爱的地方,你会越来越爱他们。
刊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各类教育2002年11月 |